如雾天,似雨天,在枝叶和光影掩映下,隐约透露出几分中国园林景致的气韵。细看来,油画布面上笔笔皴擦点染,氤氲着中式水墨的诗情画意,通往明清文人绘画的精神世界。12月28日,肖芳凯新展亮相中国美术馆。为了体现“走·形”这个主题,展览设计营造出了中国式园林曲径通幽的意境,个体微妙、复杂的情绪,糅合并收纳于庭院图绘的方寸之间,借由“笔法”和盘托出,呈现的是风景叙事一次次跌宕起伏的吐纳。
01
寻求匹配的语言方式
为什么选择画园林?这或许是第一次看到肖芳凯作品的人会问到最多的问题。但即便是在第一眼就能辨认出画面中,枝叶和光影掩映下的中国园林景致,我仍然不能确切地断定他的作品完全来自中国传统。皴擦点染之后,朦胧的笔触间透出中式气韵,若非近观,难以察觉这是一幅油画而非水墨作品。
相比于前期作品中更加接近西方古典那种相对客观的表现方法,近几年,肖芳凯更多使用中国山水笔墨的逻辑,材料则延续了西方油画的媒介。这种语言体系的推进与艺术家本身所面临的处境息息相关:一方面西方油画材质遭遇中国问题,艺术家都会试图寻求与自己相匹配的语言方式;另一方面,由于对水墨的深入了解,及对画论学习的不断加深,使得肖芳凯创作的面貌呈现出独特的风格。
交谈中,肖芳凯清晰地谈起自己创作脉络的变化,“其实我在2000年左右就开始形成这个意识了,只不过那个时候还在西方的体系下去呈现一个画面。后来我觉得这种方式可能会产生问题,也许理论界会更多地谈到中国性、身份与文化背景的问题,但对我来说,就是想如何自由地表达。”
02
自由表达的笔法
如今,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肖芳凯似乎已经找到了这种自由表达的方法。由于本身受到中国山水绘画的强烈影响,肖芳凯借助“园林”这一既特殊又普遍的载体进行着长期创作实践。在他那里,“园林”既是一种自然风景、文化风景,更是一种精神空间。随着探索的逐步深入,“之前会选择更为宏观一些的视角,对局部空间之间的衔接考虑比较多;现在基本上从任何一个细微的点进入,都可以生发出一种气息在空间中的流动感。”
如果要对肖芳凯近年来的艺术探索做一个总结,他或许更倾向于同意用“笔法”一词来进行强调:“它以前可能只是为了塑造服务,现在更多地体现在为表达服务。”在肖芳凯看来,“笔法”并非被视为一个纯粹的技术手段,而是创作力的核心内容,这与荆浩在《笔法记》中对中国山水绘画的论述极为相恰。
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系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,“笔法”由于其所具有的精神性,而不同于西方概念里的“笔触”。我们经常说西方的是笔触,中国的是笔墨,“笔法”就是在笔墨的系统中来谈的。笔触的概念更加物化,但“笔法”不仅是一个语言概念,走笔的演变背后,还隐藏了一种观念或思想的轨迹。也就是说,肖芳凯对中国传统的传承,并非旁人那种流于表面的对符号性的借用与重构,而是直接寻求了一个最核心的概念(即“笔墨”)进行语言的演绎,这也是他作为艺术家在其思想、观念上的自由演绎。
03
十年创作与观念的轨迹
正因如此,当肖芳凯谈起自己所寻求的“笔法”转变,这也正暗合了他十年来创作观念的轨迹。“年轻一点的时候,可能会被那些很绚丽、很帅的笔法、风格吸引,所以对明中晚期以来的那些绘画充满了新奇的感觉。现在,我个人的创作思路回到了一种宋代的传统,转变为这样一种气质、格局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亮相中国美术馆的肖芳凯全新个展“走·形”,展出的大部分新作都是之前系列的延续和推进。除此之外,包括纸本木炭、水彩在内的创作手稿使得展览更加立体,直观呈现出艺术家创作的过程和深层的系统。
Hi艺术=Hi 肖芳凯=肖
04
作为精神风景的园林
Hi:这次新展“走·形”呈现的新作,跟之前相比有何变化?
肖:我觉得变化最大的,还是最近两年一直在强调的“笔法”的概念,它以前可能只是为了塑造服务,现在更多地体现在为表达服务。所以说,它本身的独立性、自由性也好,还有书写性也好,都可能会比过去更有示范性。
Hi:从图像上看,是否仍然延续了之前园林庭院的主题?
肖:其实在我的理解中,并没有把园林庭院当作一个过于特殊的符号,它只是一个载体,一个特殊的风景,它本身也是文字或说辞,我所做的就是借助这个载体来进行所谓的叙事,或者说传递某种东西。
Hi:这些园林是有真实原型的吗?与最开始的作品相比,现在画中的还是园林本身吗?
肖:以前可能会倾向选取一个实景,不过现在不会,现在任何一种实景在我眼里都会变得更为主观一些,对它的那种依赖性也就没那么强。所以说,我现在画所谓的“园林”,可能会打上引号。事实上,我跟朋友之间聊天也提到,园林是一个综合的系统,里面可以生发出很多属于个体的、群体的、古典的、当代的等一些因素。而且你很难判断,既然园林是模拟山水或风景的第二自然,那么关于园林的图像算第三自然吗?也不算,因为它本身又回到了对自然风景的认知。这种重叠给画家提供了一种很大的可能,我们可以把它还原成一个自然风景、文化风景,也可以递进为一种精神风景。
05
光影是服务于氛围的
Hi:那么作品中的构图和光影,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?
肖:这是经常会被问到的问题,也是艺术家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具体面对和解决的。打个很简单的比方,用我们中国文化、中国思想看待问题,感觉更多是一种意识的结合体,也就是说它是一种通过叠加、揉合后形成的关系,就像中国的学术一样,它是不断注释的过程,这个过程中思想是敞开的;西方文化则更多通过不断地质疑、反对,然后形成一个新的东西。
体现在绘画上就是,如果你要用油画表现一条线,你可能必须画出相邻的两个面;中国画里的一根线,则是慢慢形成的,而不是刻画的方式,在这个过程中,光与空间就自然形成了。我在处理光线的时候主要是服务于那个氛围,而不是说强调一种古典的特征,或者一种空间结构。
Hi:一个是塑造出来的,一个是生成出来的,这个说法很形象。
肖:的确如此,中国学术从先秦的儒道墨开始,后世不断地对其进行注释;而通常来说西方学术则在不断论证智者学派苏格拉底、柏拉图、亚里士多德,不断地覆盖它,再产生出一种新的东西。一般而言,中国学术你覆盖掉之后,又会露出新的,绘画语言上也是这样。
Hi:你曾提到理学和心学对自己绘画的影响,它们作为哲学思想是如何对艺术产生作用的?
肖:中国思想、中国文化并非一味指导式的,而更倾向于渗透式。可能我们现当代的系统里有太多指导性的原则,但中国文化更像是一个系统,如果我们按照西方的方法去切割,我个人觉得不是很可取。中国的文人也好,画家也好,在创作过程中遭遇到几个类似的面向,只是说他们选择的理念或者语言方式不同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